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- 学校新闻

学校新闻

我校召开“发展咨询委员会”2025年第四次会议

5月19日,我校在学术交流中心4楼会议室召开“发展咨询委员会”2025年第四次会议,共探AI时代课程体系改革的破局之道,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。学校领导、“发展咨询委员会”委员参加会议。会议由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、我校名誉校长、“发展咨询委员会”主席李晓教授主持。

各二级学院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、趋势出发,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产生的深刻变革和影响,并围绕AI时代课程体系重构、AI赋能教育教学、应用型人才培养等议题,就AI+专业、课程、教学、学习、评价、资源、平台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学院改革实践经验与进一步推动AI赋能教育教学的思路构想。

经济学院聚焦AI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与定位,搭建AI时代专业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,整合与重塑课程群知识图谱与能力图谱,促进单门专业课程的数智化改革。

管理学院将开设微专业,推动AI+课程升级,新增“人工智能+”试点课程,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,组织AI工具使用比赛,激发学生对AI技术的探索热情。

会计学院以教学资源、专业、教师等六方面举措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,将AI融入个性化人才培养四微(微专业、微实习、微课堂、微竞赛)模式实践。

外国语学院基于AI与地区性产业发展需求,制定全面的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计划,推动智能教学平台建设,持续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,深化落实课程体系改革保障措施。

法学院进一步凝聚课程教学改革共识,开展“四融合”课程教学研究,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,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跨模块修读个性化课程。

艺术设计学院紧扣传统与当代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方向调整课程建设,逐渐打破专业隔绝,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,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。

信息工程与技术学院全面更新课程体系理念,强调课程体系设计的基础性、实践性、系统性和时代性,改革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。

现代信息产业学院提出“双螺旋耦合-四维进化”模型,以“产业需求链”(外螺旋)与“人才成长链”(内螺旋)为基因,通过“项目场景”“知识体系”“技能训练”和“价值创造”四维协同实现动态匹配,形成“问题驱动知识重构-技能支撑价值产出”的进化路径。

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实施构建“师-生-机”一体化的课程运行结构,丰富教师AI赋能教学内容和方法,建设可借鉴推广的样板课程。

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AI赋能思政课,通过AI智能体构建“技术驱动认知、数据赋能决策、实践深化认同”的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。

体育学院从技术融合、产业对接、素养拓展、课程思政四大维度升级教学内容,强化交叉学科和综合素质培养,构建新时代运动训练课程体系。

国际学院紧扣数字化、智能化趋势,突出数智改革和国际教育特色,培养融合多元文化、具备跨文化沟通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人才。

与会委员围绕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、专业特性、AI赋能、课程内容设计、学分学时设置、分层次教学评价机制、教赛融合等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,分享见解、交流经验,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路与建议。

李晓教授指出,各学院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需求,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,深度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,促进课程、教材、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,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、全过程。课程改革构想可操作性强、落地效果好、成效逐渐凸显,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李晓教授强调,课程体系改革调整并非一日之功,需全校上下协同推进。他提出,一是要秉持更高教育理想,聚焦学生成长成才与就业需求,在AI时代浪潮中迎难而上,深化教育教学改革;二是要坚持运用系统观念推动工作,凝聚全校力量与智慧,加强跨学院课程共建与教研协作,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,重塑“教”与“学”新范式,推动师生双向赋能;三是要健全学科专业准入、退出机制,完善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机制,进一步优化课程改革调整工作;四是加强执行力,把好想法、新理念落到实处,健全成果培育与考评机制,推进教育教学成果转化工作可持续发展;五是要持续推进通识课程建设,构建立体化的课程生态,打造具有开yun体育app登录入口特色的通识教育品牌。

会上,学校副校长熊建文介绍了2025年通识核心课程申报事宜。

李晓教授讲话

熊建文教授讲话

会议现场

Baidu
kaiyun.体育